位於新北林口、八里一帶的觀音山,共有18個山峰,蟠曲環抱,由台北盆地或淡水遙望,看似觀音佛祖側面像,遂以得名。觀音山風景區內有許多登山步道,其中以硬漢嶺及占山步道系統最為人熟知。觀音山風景區內的登山步道不少,除了硬漢嶺及占山外,還有北橫古道、龍形古道、牛寮埔登山步道及牛港稜登山步道。
最大眾化的路線當屬「硬漢嶺步道」,這條步道是起緣自於民國50年(西元1961年),憲兵學校的受訓成員在此地做體能訓練,開闢了一條登頂的步道,名為「硬漢路」,並於山頂興建一座拱門 ,門額寫著「硬漢嶺」。觀音山的主峰,因此被稱為「硬漢嶺」。
雖然名為「硬漢路」,但今日的硬漢嶺步道,似乎已不那麼具有挑戰性。然而相較於硬漢嶺,位於觀音山凌雲禪寺正後方的善財岩、凌雲尖、龍女岩等山頭,是更具挑戰性與野趣的路線。這幾年經過多方登山團體的整理與維護,目前已有山徑可以到達。這些山徑,有不少70度至80度的陡峭路線是其特色。
過去幾年來,硬漢嶺步道我應該走過不下50次了,但多情況都是週末午後由階梯步道登頂來回當作散步,比較少走一些土路支線山徑。
其實在觀音山的官方步道之間,密佈著許多由山友自行開發、維護的巨大原始土徑網絡 。這些路徑沒有官方指標,路況多變,常有陡峭的拉繩攀爬路段。龍女岩的路線便屬於此層級。
我今天就由階梯路途中的大榕樹那邊,右切進入土路山徑,前往龍女岩,然後再由土路接到硬漢嶺步道800公尺處(夏天可以看繡球花的地方),輕鬆登頂遊客眾多的硬漢嶺後,沿著沒什麼人的土路山徑下山,順路前往鷹仔尖,然後回到登山口,完成一個小環狀健行。全程大約5.5公里,慢慢走大約2小時半就能走完,是個很不錯的午後輕健行路線。
今天的天氣有些悶熱,前一小段路都是在不透風的樹林內,走起來有點汗流浹背,不過登上龍女岩後的展望真的很不錯,是相當推薦的秘境景點。龍女岩必須拉繩爬上去,雖然危險性不大,但還是需要注意安全。
龍女岩的主要入口點位於觀音山最熱門的「硬漢嶺步道」上,從硬漢嶺步道主線的「大榕樹」這裡,右切轉入通往「凌雲尖」方向的山徑,不久後即可抵達。
從龍女岩頂端有一條路徑可直接通往上方的凌雲尖,但這條路線已「失修多年」、「極難行走」。許多山友在此處會看到前人留下的警告標示,意在勸告來者「原路折返」。一位資深山友指出,這條路徑已荒廢7、8年之久,自從一位過去經常維護此路的熱心山友不再前來後,便乏人問津,路況堪憂 。
前往龍女岩的路徑因其目的地的高人氣而被山友們持續使用,從而保持了一定的可通行性。然而,從龍女岩往上的連接路徑卻被刻意地放棄維護,並設有警告。這形成了一個「探險過濾器」:它允許具備特定目標和風險評估能力的登山者前來挑戰龍女岩這個「終點」,同時又有效地阻止了一般健行者誤入後段更危險的路線。
觀音山的神話地景不僅止於龍女岩。在登山路線中,山友們還標定出了另一處名為「善財岩」的岩石 。觀音山的山形本身就被視為一尊「仰躺的觀音」,而凌雲禪寺等古剎更是區域的信仰中心 。
在此基礎上,登山者社群自發地將觀音菩薩兩位最重要的脅侍——龍女與善財——的神話,投射到山中的兩塊奇岩上。 這是一種「民間的、口傳的神聖地理學」的體現。普通人透過命名的行為,將一個廣為人知的宗教敘事,疊加到自然地景之上。這使得岩石不再只是岩石,它們化身為神話中的角色,成為神聖故事的一部分。
觀音山小O型環狀路線健行足跡:https://www.sports-tracker.com/workout/davidwang400/685684ccd8afa86bd35dca68
中午先去吃個午餐,林口粉寮路上的這家麵攤還不錯吃,老闆娘好像是重慶人
吃完飯抵達硬漢嶺步道登山口,從階梯步道起登不久後,從下圖這裡右切進入原始山徑,不用多久即可抵達龍女岩
山徑上可以發現一些可愛小動物
登上龍女岩之前有一小段拉繩路段
登頂龍女岩,這裡的展望相當不錯
龍女岩(花瓶岩)頂的平台極為狹小,僅能容納約三人,登頂後請原路下降返回
龍女岩獨特的「花瓶」外形,是一部活生生的地質演化史,其成形源於觀音山宏大的火山背景與精微的侵蝕作用。 觀音山本身是一座約在60萬年前開始噴發、20萬年前停止活動的年輕死火山,屬於大屯火山群的一員 。其山體由多次火山噴發的熔岩流、火山灰和火山碎屑物層層堆疊而成。構成山體的主要岩石是安山岩,質地堅硬、細密,俗稱「觀音石」。這種堅硬的火成岩是塑造龍女岩的基礎材料。
因此,龍女岩並非一座永恆不變的靜態紀念碑,而是一個處於動態演化中的地質特徵。它的存在是頂部堅硬岩層與周遭侵蝕力量之間的一場漫長博弈,是一個暫時的平衡狀態。如同女王頭的脖子逐年變細一樣 ,龍女岩的「瓶頸」也在以地質時間的尺度緩慢地被削弱。理解這一點,讓觀賞龍女岩的體驗從單純的視覺欣賞,昇華為對自然力量與時間流逝的深刻體會。
龍女岩(花瓶岩)到此一遊紀念照
從龍女岩眺望林口台地,可以看到快蓋好的林口東森總部大樓
離開龍女岩後,沿著土路續行往硬漢嶺前進
這段山徑遊客不多,走起來還挺舒服的
途中有岔路,分別可以通往硬漢嶺步道930M處及800M處
有趣的告示牌
來到了硬漢嶺步道800M處,也就是夏天可以欣賞看繡球花的地方
午後台北港的景色
硬漢嶺的牌樓
從硬漢嶺欣賞淡水河一帶的景色,想起去年冬天的夜晚,還在這邊看見許多的螢火蟲
觀音山硬漢嶺的三角點設在觀景平台的後方
從硬漢嶺沿著土路山徑下山,果然還是這種人少的山徑走起來比較舒服
這裡取右往「北橫1」的方向
途中也可以看見淡水河的景色
來到這裡,取右順路去鷹仔尖(路程310m而已)
這裡取左離開階梯路
鷹仔尖這裡有一座涼亭可以休息
今天也是非常悶熱的天氣
觀音山的開山凌雲寺創建於清乾隆年間,俗稱「內岩」。光緒年間,因有匪徒藏匿於此,劉銘傳下令焚毀凌雲寺。後來凌雲寺原址重建,以觀音山石建造,與西雲寺一般,維持古貌,寺的左側有一巨碩的茄苳老樹。
而更上方的凌雲禪寺,則是明治42年(1909年)所建,寺正殿立面為洋樓式,是一般台灣廟宇少見的格局。凌雲禪寺前則又有新建的大殿。由上而下,呈現舊新、新舊四種不同風格的寺廟建築。凌雲禪寺上負懸壁,下臨深谷,形勢雄 ,香火鼎盛,寺貌巍峨,寺內正殿巨型千手千眼觀音神像,是國內最大的室內佛。
傍晚在停車場附近逗留的小貓